从相互分离走向相融共生----成都城市基层党建互联互动“五联”新机制工作

发布时间:2020-07-14 10:28       文章来源:人民网      作者: 中共成都市委组织       浏览次数:

一、背景与起因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较快发展的中后期,经济深刻转型、社会深刻变革、利益诉求多元,城市发展治理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作用 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当前,城市基层党建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建设,条块之间缺乏协调性和协同性,导致街道搞街道的,机关搞机关的,单位搞单位的,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抓各的问题。成都市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中,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秉持“全域党建”理念,突出城市基层党建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通过建立“联管、联建、联结、联动”机制,整合城市基层党建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把街道社区党组织与区域内各领域党组织结成服务共同体,推动城市基层各领域党组织从相互分离走向相融共生。

二、做法与成效

第一,创新条块联管机制,形成齐抓共管“一盘棋”。一是创新组织领导体制。率先在党委序列设立市、区(县)两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统筹负责党对城市工作的整体设计、统筹指导、资源整合、重点突破、督促落实,我们把分散在各领域各部门的资源整合起来,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无论是大机关还是小单位,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各类资源都汇聚在街道社区,共抓基层党建,共同服务群众,共商区域发展,共育先进文化,共建美好家园。二是建立健全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分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各区域、各单位、各行业定期与属地党组织进行沟通会商、密切交流、分析研判、督促落实,切实解决了块块管不了条条,条条融不进块块的问题。比如,针对物业矛盾突出的问题,我们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发挥房管、工商等职能部门作用,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对居民小区工作的领导,广泛在物业小区建立党的组织、搭建业委会与物业机构的沟通协商平台,有效化解物业矛盾上千起。三是推进条块资源统筹。创设“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项保障资金”和“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项激励资金”双轨并行的社区发展治理经费保障激励机制,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到位,把政法、民政、文化等20多个部门投向社区的项目资金统筹起来,推动条线力量和资源下沉。目前,已投入资金上百亿元,建成惠民超市、社区长寿食坊等公共服务设施上万个,实施惠民项目9.6万个。

第二,完善组织联建机制,织密区域统筹“一张网”。一是织密党的组织网络,形成互联互动的组织依托。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员群众流动趋势创新党组织设置,全面升格社区党支部为党委或党总支,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功能,落实兜底责任。依托行政管理部门和街道党工委、行业协会、商会设立行业性党组织,统筹推进产业功能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和互联网业等新领域党的组织建设,让各类组织融入属地中心工作。创新推动党组织向小区(网格)延伸,向物业机构和业主委员会拓展,把各类群体以“组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为互联互动形成有力组织保障。比如,我市青羊区西华门社区发挥商圈党组织作用,整合省图书馆、市博物馆等党组织资源,组建社区“党建文博联盟”,有效推进了社区党组织和商圈党组织的组织共建、活动共办、资源共享。二是全面推行兼职委员制度,形成互联互动的人力资源依托。创新兼职委员来源方式,吸纳驻区单位、“两新”组织、业委会和物业机构等党组织负责同志作为街道社区兼职委员,设岗定责,常态化研究和推动互联互动工作。全市136个街道,797个社区的3500余名兼职委员在街道社区党组织中发挥作用。比如,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四川西部发展研究院等驻区“两新”党组织,通过兼职委员制度,广泛组织开展“坝坝党课”和“流动红色讲堂”巡展等活动,党员群众参观学习近2万人次。三是创新社区居民议事会,健全社区共驻共享议事平台。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为主体,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居民议事会,由“社区居民单独议”转变为“多方共商共议”,初步形成各类组织有序参与互联互动的议事场景。比如,我市青羊区清源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居民议事会平台作用,定期研究商议辖区内涉及共同利益和群众期盼的实事,引领驻区单位、社区组织、群团组织等多方力量,与社区居民一道共商共议、共建共享,将党的关怀和政策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送到居民群众身边,广泛开展邻里互助、纠纷调解、文化娱乐等社区活动和个性服务,依托党团员志愿者服务站,培育孵化清源盖碗茶推广中心、清源刺绣服务中心和“思源堂”传统文化体验课堂等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的专业服务,进一步强化了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增进了人民群众福祉,巩固了基层基础。近期,中央组织部领导同志在调研清源社区后给予肯定。

第三,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凝聚共建共享“一条心”。一是突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制定《全市公共和社会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办法》,明确了公共和社会资源共享的利益补偿、双向评价、监督管理等机制,解决单位及街道社区互联互动的动力问题。目前,我市国资委、教育局、文化局、体育局等职能部门正指导全市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将公共资源向社区居民群众开放。二是突出区域统筹,全面推行互联互动服务项目责任书制度。开展区域有效资源大调查,找准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的利益结合点,分级建立公共和社会服务共享资源动态清单,编制服务项目书,聚焦组织联建、资源共享、项目共建等重点内容,明确服务内容和标准,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推动资源力量共享,提供精准有效服务。比如,我市武侯区黉门街社区党委与华西医院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提供专家义诊和“畅行停”共享停车服务项目,每月开展义诊服务10余次,提供共享车位530多个,居民纷纷点赞。三是突出载体创新,搭建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以去行政化、去形式化、去办公化和改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党群服务中心优化提升,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打造天府市民云平台。整合共建单位力量,将群众需求以项目“菜单”形式发布到网络,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根据爱好和专长,网上“接单”线下服务,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丰富多样的服务。比如,我市成华区青龙街道致强社区打造网上市民服务中心,整合辖区各类服务企业近100家,为居民提供“线上网络互动面对面、线下精准服务门对门”的高质量服务。

第四,推行责任联动机制,拧紧双向发力“一股绳”。一是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制定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行动计划,开展城市基层党组织互联互动集中攻坚行动,细化重点任务清单,明确市、区、街道、社区党建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问题清单。建立动态管理、调度通报、督促落实、问询问责等制度,将体制内的城市基层党组织开展互联互动纳入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将体制外的各类组织开展互联互动情况纳入行业部门管理、考核和激励,从而引导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担负起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城市发展的责任。二是开展双向评议考核。建立驻区单位和社区共驻共建责任双向评价机制,健全完善以社区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区治理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机制,把履行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作为重要内容,每年至少集中开展一次共驻共建双向评议。今年初,结合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全市22个区(市)县、136个街道、797个社区与驻区单位开展双向评议。比如,四川省住建厅、省疾控中心等驻区单位被所在街道评为年度共驻共建先进单位,示范带动一大批驻区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发展治理。三是完善跟踪问责机制。建立基层党组织互联互动的动态管理和跟踪问责问效制度,通过定期督导、现场推进、常态化暗访督查,定期对履行责任不力,推行互联互动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坚持一月一现场会、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导、月月有通报,引导各级各类党组织将党组织互联互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城市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动、共治共建共享成为常态。

三、经验与启示

在加强城市基层党建中,成都着眼于巩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各领域互联互动,统筹各类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更好的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为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一,必须坚持把创新领导管理体制作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互联互动的关键。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坚持条条和块块双向用力。针对城市基层党建各条块之间缺乏协同性和协调性问题,成都把城市基层党建同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强化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职责,建强党的组织体系,从社区这个基层基础切入,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体系,形成统一领导、纵横发力、协调有序的互联互动格局。

第二,必须坚持把完善组织共建机制作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互联互动的核心。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凝聚共驻共建、互联互动共识。针对互联互动不紧密的问题,成都把城市基层各领域党建当作一个整体来谋划,重视推动各领域党建牵引、渗透、整合作用,放大各领域各单位党建的外溢效应,开展各类党组织互联互动集中攻坚,搭建起互联互动的区域化党建架构。

第三,必须坚持把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作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互联互动的路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建立开放性的互联互动纽带。针对互联互动缺少动力支撑的问题,成都多方整合辖区各类资源,积极推进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契约化”共建,先期推动体制内单位党建资源、体育设施、文化设施、教育设施、公共服务等向社区开放,实现了共建共享由“感情维系”向“责任分担”转变,城市基层党建由过去的“独角戏” 变成了现在“大合唱”。

第四,必须坚持把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互联互动的重点。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坚持双向压实责任,双向沟通协商,双向考核激励。针对互联互动激励约束缺失的问题,成都把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明确“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推动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